“水下养鱼、水上发电”,实现海洋资源高效开发
在福建莆田南日镇海上风电场,一座座白色风机叶轮随风转动。蔚蓝海面的连片风机中,一台坐落于明黄色三角形钢铁底座上的风机格外醒目,它就是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——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“国能共享号”。
乘船接近,拾级而上,记者来到这座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。抬头望,一座高耸的风机伫立在这个三角形平台边角;往里走,平台正中间有一处穿着网衣的正六边形养殖区;平台上,4根自动洒料机分散在养殖区域四周。正值投喂时间,只见其中一座约2米高的立柱开始自动投食,不出几秒,海面游来一群小鱼争夺饵料。
“‘国能共享号’位于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这里也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。”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福建公司风渔融合项目部主任林燊告诉记者,该项目在海面上架有一座漂浮式风机,底下设计养殖网箱,养殖水体约1万立方米,相当于5个标准游泳池大小。这种海上风力发电结合深海养殖的模式,在全球范围内还是第一次。
在平台上,记者看见两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拽住一根长绳,将一台白色机器从海里缓缓捞出。“这是自动巡检机器人,可以在海下检查网衣破损、清洁情况,如果发现养殖网需要修整,把清洗机器人放入养殖区域内就能自动完成清理。”林燊说。
“水下养鱼、水上发电”实现了海上“绿色能源”和“蓝色粮仓”的集约化开发利用,但是否也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工投入?“实际上,‘国能共享号’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,项目搭载信息化、智能化的深远海养殖设备,还搭建了在线监测水质环境和水文数据的传感器,可以对水体温度等参数进行监控。技术人员坐在位于南日岛的中控室内,就能通过远程监控查看平台的运行情况,还能远程完成饵料投喂等操作,一个月上平台巡检一次即可,有效提高了养殖收益率。”林燊介绍。今年4月初,首批1万尾大黄鱼鱼苗欢畅入水,一个养殖周期后,鱼品收入预计可达百万元。平台上的风机投产后,一天可以发电9.6万千瓦时,约能满足4.2万人一天的生活用电,真正实现海洋资源集约高效开发利用。